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对策探讨

VIP免费
3.0
2024-01-09
32
21KB
8 页
侵权投诉
2018 年 1 月,审计署发布的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
规定》(审计署令第 11 号)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为“对本单
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、经济活动、内部控制、风险管理
实施独立、客观的监督、评价和建议,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、
实现目标的活动”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生
产、经营和管理各环节的监督,揭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
理漏洞、薄弱环节,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,促进企业改进
工作或生产、加强风险漏洞管理,提高经济效益,促进国有资
产保值增值,推动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。随着国有企业进一步
深化改革,其内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,压力也越来越大。国
有企业内部审计急需转变理念和管理模式,提升专业胜任能力,
建立高效的协同路径,加强业审融合,强化问题整改,做好常
态化“经济体检”,不仅要查病,更要“治已病”“防未病”。
一、集团管控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
(一)内部审计机构管理模式设置不够合理
目前,我国多层级的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主要
分为分级管理模式、垂直管理模式、集中管理模式和组合式管
理模式 4 种类型。以*集团为例,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集团总
部,二级和三级企业均未设置内审机构,集团总部内审部门对
集团本部和下属所有子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。随着国资国企
深化改革的推进,*集团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,涉及的产业多样
1
摘要:
展开>>
收起<<
2018年1月,审计署发布的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》(审计署令第11号)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为“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、经济活动、内部控制、风险管理实施独立、客观的监督、评价和建议,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、实现目标的活动”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、经营和管理各环节的监督,揭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、薄弱环节,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,促进企业改进工作或生产、加强风险漏洞管理,提高经济效益,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,推动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。随着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,其内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,压力也越来越大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急需转变理念和管理模式,提升专业胜任能力,建...
分类:行业系统
属性:8 页
大小:21KB
格式:DOC
时间:2024-01-09